원 연변조선족례의연구회 현용수 조글로블로그
http://www.zoglo.net/blog/sy10088 블로그홈 | 로그인

※ 댓글

<< 4월 2024 >>
 123456
78910111213
14151617181920
21222324252627
282930    

방문자

조글로카테고리 :

나의카테고리 : 주제론문

(론문) 사망의 절대성과 상대성--차홍란
2012년 07월 16일 13시 20분  조회:3966  추천:0  작성자: 백화상조
(发表在<医学与社会>2012.12)
论死亡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车红兰  
 
摘要:死亡,自古以来始终以它独特的神秘性引人深思。死亡的困扰是任何一种试图对人生作总体思考的哲学都不可回避的问题。面对死亡时,我们经常感到无法克服的恐惧,即使活着痛苦,也不敢走向死亡,也许瞬间的死亡比活着的痛苦要少得多,可人越接近死亡,就越贪恋生命,害怕死亡,人类无法控制贪生的心态。但是,当我们把死亡通过绝对性和相对性来理解之后,就会发现死亡不是一个难以接受的事情。
On death and its significance  Che  Honglan Department of Social Sciences, Yanbian University, Yanji ,Jilin province133002,China
关键词:死亡   绝对性 相对性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示码:             文章编号:
Abstract: Death,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its unique mystery is always thought-provoking. Death is any kind of trouble trying to think of the overall philosophy of life for all can not be avoided. The face of death, we often feel unable to overcome the fear, even if the pain alive, did not dare to die, perhaps the moment of death than the pain of living is much less pleasant closer to death, the more eager for life, fear of death, human beings can not control the greed mentality. However, when we die by the absolute and relative to understand, you will find difficult to accept death is not a thing.
Keywords:  death, absolute,relativity
 
 
  死亡不单是有机体的生命终止问题,而且涉及到灵与肉、死灭与不朽、必然与自由等一系列重大哲学问题,成为一个人们不能不猜的斯芬克斯之谜。自有哲学以来,人们也就开始了对死亡之谜的哲学思考,死亡问题是中外古今哲人说不完、道不尽的永恒课题之一。然而,在哲学和医学的指导下,死亡理论可以被清理和总结。
一、死亡的绝对性
  死亡的绝对性是指世人皆知的可视性死亡。
  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是物质的,物质是运动的,物质的运动永远不会终止,一种运动形式的消失标志着另一种运动形式的开始。”[1]生命的本质是机体内同化、异化过程这一对矛盾的不断运动,而死亡则是这一对矛盾的终止。世界上任何具体事物都必须经历产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从来没有只生不灭的具体事物。有生亦有死,凡生必定死,这是不依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规律。在宇宙的时空长河中,人类作为一个具体的总体,也必然经历一个从产生到消亡的过程,经历一个人类生死过程。朱熹主张死是一种自然规律,是生命的归宿,同时,他认为,“天地间无非气,人之气与天地之气常相接,无间断,人自不见。人心才动,必达于气,便这与屈伸往来相感通。”[2]在人类存在的这段人类历史长河中,人类的延续、发展和进步,就是在一代代的个体生命不断产生又不断灭亡的自然过程中实现的。在此漫长的过程中,如果人类的个体生而不死、死而不生,人类就不存在。生命个体的死亡是既定的,无数生命个体从古至今的既定死亡,构成了人类历史或任何有机体生命发展史的历史性。
  赫拉克利特是西方哲学史上最早对死亡进行哲学思考的哲学家。他从唯物主义的自然哲学的角度对死亡本性问题作了积极的探讨,坚持从自然界本身、从人的本身出发来解释人的死亡,断言“死亡就是我们醒时所看见的一切。”[3]人死后,无呼吸,无心跳,无温度,无意识……停止供氧、供血,神经系统迅速瓦解,周身鲜活的细胞不复存在,生命丧失了能动性,变成了一具僵硬而乏味的尸体。“按照全脑、心和肺这3个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不可逆中止发生的起始部位,人们可以将身体死亡分为脑死亡、心脏死亡和肺死亡。”[4]脑死亡指全脑功能不可逆中止所引起的死亡。任何严重的脑外伤、脑疾病和障碍中枢神经系统的毒物,甚至电击、辐射和放射线,都可以引起全脑功能的不可逆中止而发生脑死亡。脑死亡发生时,大多数情况下心肺功能将很快随之不可逆中止,一般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停止。但有时心脏和或肺的功能仍然可以以某种形式维持着,不言而喻,这时脑死亡的诊断应十分严格。心脏死亡指原发于心脏功能不可逆中止所引起的死亡。此时心跳停止先于呼吸和脑功能的完全停止。心脏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心脏本身的严重损伤或疾病。其他原因如各种原因的休克、电流通过心脏的电击、具心脏毒性的毒物中毒等也能引起心脏功能不可逆中止而死亡。肺死亡又称呼吸死亡,指原发于肺或呼吸功能不可逆中止所引起的死亡。此时呼吸停止先于心跳和脑功能的完全停止。肺死亡最主要的原因是肺或呼吸系统的严重损伤或疾病、机械性窒息、障碍呼吸功能的毒物中毒及所有能引起呼吸中枢、呼吸肌麻痹的因素。过去人们习惯把呼吸、心脏功能的永久性停止作为死亡标志,但众所周知,脑是机体的统帅,是人类生存不可缺少的器官。一旦脑的功能永久性停止,个体的一生也就终结,这就产生了关于死亡概念更新的问题,“脑死亡”的概念逐渐被人们所接受。
二、死亡的相对性
 相对死亡则是指死亡的非可视的那一部分。
无论人类还是动物,甚至包括一些有质量的植物,一切生命的死亡都不是像人们有目共睹的那样一了百了干净彻底。目前,人们对死亡的认识,不仅仅停顿在视力范围所见到的,即绝对死亡的那一部分,而且也提到相对死亡的非可视部分。其实,从最远古的先民到当代广众,人类的内心从来也没有忽视过死亡隐秘着的另一面。特别是中华民族面对死亡时,常常会说出两个词儿“在天之灵”和“九泉之下”。这天上的与地下的,正是对绝对死亡与相对死亡两大部分的一种暗喻。西方的柏拉图给哲学下了一个流传千古的定义:“哲学是死亡的练习。”[5]柏拉图强调,人生目的在求真善美,但永恒的真善美,只有在死亡之后,并且主张灵魂不死论。德国神学家Moltmann提出死亡万岁的口号,这成为伊斯兰原教旨主义的行动纲领。恩格斯指出:“死亡或者是有机体的解体,除了构成有机体实体的各种化学成分,什么东西也没有留下来;或者还留下某种生命本原,或多或少和灵魂相同的东西,这种本原不仅比人,而且比一切活的机体都活得更久。”[6] 今天按照二十一世纪的认识水准,撩开灵魂二字的面纱,它的本质说来也很简单,灵魂,就是对人们大脑能量的一个统称。大脑能量是每个生命的主宰,虽然目前科学技术尚不能识察到它的全部行踪,只对其中的脑电、脑磁等能量有了初步的握定。不过不可否认,在地球万类生命中,人类所以聪智,正是因为拥有了杰出的大脑,而大脑的应用,又必须区分出两个部分:一个是大脑脑体(通过解剖可以看得见的部分),另一个是大脑能量(肉眼看不见的部分)。作为一种非可视的、上乘的精神之花,大脑能量从来就不是易朽易烂的物质。它全然不同于人的肉体,肉体质地的不耐用,决定了它最后不得已的废弃。大脑能量拥有最精锐的运动形式,它的特点是永远的循环往复,聚合弥散。无形的大脑能量,与一切有形的大脑组织相对应、相匹配。这里所说的与绝对死亡并列着的相对死亡,也主要就是指大脑能量不灭不朽的这一部分,以及它们循环回返的目的地。这一切都不在表象,所以又堪称死亡的本质。
  进一步来讲,人之精神与肉体有完全不同的性质。人的肉体之身是一种实在之物,它只能占有一定的空间,存在于一定的时间之内;而人之精神虽然是人之肉体的一种派生物,但它却能够不受肉体的束缚,既可游于无限的空间,又可回溯和后行于无穷的时间。一般而言,人们既离不开对物质的摄取以维持身体的存在;同时,人们也离不开精神性的关系,它是人维持一个人的存在的根本。离开了精神性的关系,人也许还活着,但却不是作为人而活,只是作为一个物而存在着。当一个人很多与他人、与许多的人建立各式各样的关系时,虽然肉体经过一定的时间必然的死去,但精神关系不一定随着身体死亡而死亡。人在精神关系中,给物注入意识,此时这个物就不是单纯的自然之物,它具有了某种价值,使社会或一些人愿意去欣赏、保存。创造了这些物的主人,由于将自己的精神和意识贯进了其中而得以使生命永存。而当创造出的物越价值,它在世间被保存得越长,相对死亡也来临得越慢。
   三、 死亡的绝对性和相对性
  死亡具有绝对性和相对性对立统一的属性。
  首先,绝对死亡和相对死亡是统一。绝对死亡和相对死亡是相互渗透和相互包含。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绝对寓于相对之中。任何相对死亡都包含有绝对的颗粒。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相对是绝对的一个成分。绝对和相对,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伴而生,即没有离开绝对死亡的相对死亡,也没有离开相对死亡的绝对死亡。
  “生命是蛋白质的存在方式,这种方式本质上就在于这些蛋白质的化学组成部分的不断自我更新。”[7]生物体内同化与异化的相互转化就是生物体生与死的相互转化。生命体的死亡并不意味着生命体物质组成及其能量的消灭,随着物质分解重组、能量转移转化,这些又将成为其他生命体的一部分。生与死原本没有意义,生命只是物质循环、能量流动过程中的载体而已。即作为个体的人,一旦生命力消逝,他的肉体就开始了与其他一切有机物相同的化学变化,分解成水、二氧化碳等元素,但这些元素不会消失,将永远地存在于世。人的死是一个从哪里来,回到哪里去的自然过程。而且死亡后,人类可以继续保存精神架构。如果人类在人生有限的时间里,吸取科学文化知识,积极投身社会实践,以圣贤为榜样,甘于忍受无边寂寞之苦,常怀律己之心,常修为政之德,常祛贪欲之念,义无反顾地承担人生加以人类的重任,潇洒自如地走完人生道路,成为一个对社会有所作为的人,当死亡的阴影笼罩的时候,人类可以给子孙或社会留下宝贵的精神财富,如勤俭持家,艰苦奋斗,面对逆境,自强不息。死亡是美好的,并不是说生命不值得珍惜,而只是在强调死亡是生命历程中不可缺少的自然环节之一,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完全不必过于看得过重,完全可以淡然处之。死亡不是一种痛苦,而是生命应有的归宿,人性的、生活的句号。
  死亡的绝对性和死亡的相对性是对立的。生,活着,死,意味着一切都结束。从根本意义上来说,生是一个人一生的追求与希望,如果一个人死,他没有追求与梦想。生的时候,人会有喜怒哀乐,会感受到人生的酸甜苦辣,然而,人死后彻底失去了所有的感觉,失去原来生存时所拥有享受的一切,死亡具有绝对性的。弗洛伊德认为“人不仅有生的本能,也有死的本能。”[8]我们都了解人求生本能的顽强,却不愿意接受弗洛伊德求死本能的观点,也许弗洛伊德就是看了太多不珍惜生命的人,他们的行为毫无理性可言,只好作这样解释。契诃夫曾经说过“死亡是人类最了不得的导师。”[9]死亡带给人的教诲深入骨髓,也许只有死亡才能让人明白生是怎么回事。死亡的存在及其必然性能使我们珍惜生命,去积极地建构健康与合理的人生观及人生态度,并注重自我生命的保护。正因为死是生的本质,我们只有活得精彩,活得充实,才不会觉得“该死”。相对永恒的死亡,生就显得十分短暂。正是这种短暂给了人类一个限制,让人类思考着作出选择,在生命的区间中放入有意义的事物;使人类感到存活是多么贵重、值得珍视的。死亡是一个不可逃避的问题,我们迟早都要面对,微笑着淡然地面对才显现出我们不虚此生。而要做到这一点,就需要我们将生命塑造得充实、趋于完美;对生活多一份欣慰,少一份埋怨,多一份坦然,少一份茫然。
  万物有生就有亡,存在只是一个过程。死亡的面前我们似乎只能无能为力了,事实上也的确如此。然而面对死亡的绝对性和相对性我们唯一还可以值得庆幸的就是,我们还可以对它进行设想,并据这些设想而加以阐述。也就是这样,在人类中诞生了死亡哲学,它是专门为死亡而诞生的一门学问,永远负载在每一个的身上,直到人世间不再存在着会思考的生命。因为只有会思考,更确切地说只有可进行复杂思考的生命结束的时候,哲学才可能失去它的意义。
 
参  考  文  献
[1] 江德兴.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苏州:苏州大学出版社,2001:32.
[2]朱熹.答黄道夫-朱文公文集卷58[M].上海:商务印书馆2009:891.
[3]赫拉克利特.赫拉克利特著作残篇[M]. 广西: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206.
[4]http://www.babyschool.com.cn/ask/detail_old_1271111.html[EBOL].中国育婴.
[5]王晓朝译.柏拉图全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287.
[6]于光远译编.自然辩证法[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21
[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编.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6.
[8]车文博译注.弗洛伊德文集[M] .长春:长春出版社,2004:34.
[9]汝龙译注.契诃夫短篇小说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2:67.
 
 作者简介:车红兰(1969-)女,吉林省龙井市人,延边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和宗教学. 

 
(본편 론문은 저자의 요구에 의하여 외부수집 스크랩 불허입니다.)


(기사)
조선족 전통문화를 적극 선전

연변조선족례의연구회 현성원 회장은 조선족 전통문화를 선전하기 위하여 2010년부터 2012년 사이에 연길시 각 가두 판사처와 손잡고 여러 사회구역을 돌아 다니며 이미 조선족 전통문화 강의를 10여차례 진행하였으며 연변방송국과 연길 아리랑 방속국과 손잡고 조선족 전통문화 라디오 강의 생방송을 이미 8차례 진행하였다.

파일 [ 1 ]

[필수입력]  닉네임

[필수입력]  인증코드  왼쪽 박스안에 표시된 수자를 정확히 입력하세요.

Total : 16
번호 제목 날자 추천 조회
16 조선족 상례문화가 어찌하여 무시당했고, 무었때문에 보호해야 하는가? 2015-04-01 4 2949
15 길림성 조선족들의 전통상례문화 현황 2014-11-19 1 2906
14 죽음학 2012-09-15 1 5613
13 (론문) 신 유학효론---림국웅 2012-08-05 0 5168
12 (론문) 청명절에 관한 론문 11편--미상 2012-08-03 0 8298
11 (론문) 유가 효도사상의 세가지 요소--성원 2012-07-16 0 4805
10 (론문) 사망의 절대성과 상대성--차홍란 2012-07-16 0 3966
9 (포럼) 한 민족이 자기의 상제문화가 없어선 안된다--성원 2012-07-16 0 3858
8 (칼럼) 인생의 종점과 저승의 시점에서--리광평 2012-07-16 0 4832
7 (론문) 신툰의 조선족 전통 장례습속에 대한 천담--정종인 2012-07-16 0 5040
6 (칼럼) 상여에 대한 간단한 조사--김선화 2012-07-16 0 4362
5 (론문) 조선족 상례문화의 흔적—상여--한광운 조경희 2012-07-16 0 9102
4 (론문) 조선족 상장문화 보호와 발전문제에 관하여--천만수 2012-07-16 0 3797
3 (론문) 조선족 빈장습속에 대한 문화적 해석--허휘훈 2012-07-16 0 3809
2 (론문) 조선민족 전통 상제례의를 서술해 본다--천수산 2012-07-16 0 4092
1 (론문집결) 죽음에 대한 연구 2012-07-14 0 3576
조글로홈 | 미디어 | 포럼 | CEO비즈 | 쉼터 | 문학 | 사이버박물관 | 광고문의
[조글로•潮歌网]조선족네트워크교류협회•조선족사이버박물관• 深圳潮歌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
网站:www.zoglo.net 电子邮件:zoglo718@sohu.com 公众号: zoglo_net
[粤ICP备2023080415号]
Copyright C 2005-2023 All Rights Reserved.